显示标签为“点子”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点子”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0年3月14日星期日

Robot solves puzzles with Nokia N95 camera

乐高机器人(乐高这个著名的模型制造商有可能是高端机械发烧友的主要供应商)、机器视觉(N95手机)、问题解决(人工智能)、还有一个莫名的ARM架构。

Robot solves puzzles with Nokia N95 camera.

Seems very interesting.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5NzQxODAw.html

2010年2月10日星期三

BCI X prize

X prize foundation i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which promot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cluding commercial space flight capsule.

Now it has established a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X prize to promote BCI and maybe larger distributive human machine interface.

More could be seen below.

http://singularityhub.com/2010/01/21/igniting-a-brain-computer-interface-revolution-bci-x-prize/

&

Igniting a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Revolution – BCI X PRIZE

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

终于更新了

快半个月了吧,上一个帖子,对不住大家。。。。现在我不像以前每天能看1000+的rss更新了,所以只能放一些不是很深入的内容了。

另外,co.cc免费域名被GFW了,各位国内的朋友要访问要翻墙,所以请多去论坛。等我毕业后,会购买一个info或者com域名,那个时候会好一点。

最近的新体验不是很多,大致说来有三方面。

1.open MRI

MRI技术有时候真的能让人打开眼界,这次的更新有2个和MRI有关。最近看日剧Mr.Brain,了解到里面的MRI机器的正式名称是open MRI。据dixin的博客留言所说,open MRI使用了永磁体而非超导体,就技术实现来说,永磁体肯定是没有超导体强的,所以估计3T(只有3T才能做功能MRI)是别想了。但也正是因为永磁体的关系,open MRI能做成开放式而不是超导MRI的圆筒封闭式。估计GE之类的公司不生产open MRI。我以为这种设计是解决幽闭症患者的恐惧问题。真得很期待MRI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portable MRI。

2.白质fMRI成像
最近因为搞裂脑人论文,观察到fMRI的技术有新的趋势,可以做白质的功能成像,这个完美了,呵呵。
原来MRI技术主要是做结构MRI(成像大脑的灰质,不知道是否有白质,但考虑到DTI,估计没有白质),后来又有了fMRI,做灰质的功能成像。与fMRI一起发展起来的技术是DTI,专门用来成像神经纤维(白质),现在终于有了白质的fMRI成像(在发展中)。这一条技术路线给人的感觉很顺畅,说不定最后MRI机器连TMS脑刺激都能做了。

抱歉:Gazzaniga的文章错了,做白质fMRI的文章应该是:
Fabri, M., G. Polonara, et al. (2001). "Posterior corpus callosum and interhemispheric transfer of somatosensory information: An fMRI and neuropsychological study of a partially callosotomized patient."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3(8): 1071-1079.

3.合成生物学与生物砖(bio-brick)
合成生物学是工程学发明的名词,说白了就是利用可控的分子过程体外重建一个细胞、一个组织、甚至是一个生命。这些东西在自然界不一定有,也可以是全新的形式。而生物砖就是指这些可控的分子过程,就像砖块,一块块砌在一起,整体的生命就出现了。知道这些还要拜我校脑所的同学们,他们一位师兄的演讲,让我了解了生物砖的概念。如果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生物砖概念和Fodor的认知模块说很相近。

这里我提出一个自己的想法:虽然生物砖的说法很好理解,但根据他们的实际演示,我觉得这不是一块砖,可能是功能上相对独立的一个分子作用网络(或者分子回路,类似于电路里的某种简单回路),说砖不是很贴切。。。

----------------

好了,同学们。BTW,我在顺便啰嗦下这个博客的规划。虽然这个博客目前流量还不是很高,但我想把它一直做下去,可能也作为我的创业计划的一部分。定位还是以与脑科学相关的新技术(并且要有产业化前景)为主,脑科学(NBIC)新的理论/科研进展、科研经验等作为辅助内容。最终的希望是以杂志的形式线下出版,当然,里面的内容肯定没有线上那么三言两语那么简单了。希望大家持续关注,谢谢:)

2009年7月5日星期日

一个用flash视频演示生物(神经)实验的网站

http://www.jove.com/index/browse.stp?Tag=Neuroscience

今天发现的这个网站包括神经科学的视频实验。目前最新发表的实验protocol(生物实验意义上的procedure)是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学者对一种“活化石”动物神经电测量的实验视频。

细看了下,过去发表的还包括对海兔的实验过程。

资源比较丰富。但是还不够丰富。。。例如上面并没有说他们的一些实验器具到底是买的还是自己做的。

2009年4月29日星期三

神经增强药物与华尔街、美国的学生精英

很早以前就听闻华尔街人士风光的背后很多人都是drug-addict,比如这里的新闻所说的。而美国的学生精英(例如哈佛)所过的生活几乎是没有私人时间的,几乎就是一周工作+社交生活全部花去了,结果就是其中有人在服用Addrall & Ritalin。

这种残酷的社会+竞争确实产出了很大的创造力。但是其背后的基础很可能就是这些具有神经增强性质的药物,他们讳言的东西。

前面frontal cortex的说道这些药物在增强注意力的前提下还会损伤创造力。

所以,真得要用的话,我们得审时度势。

2009年4月13日星期一

今天晚上老乐的课-机器人组成的军队(幻想与现实)

今晚上了乐竟弘老师的课。讲注意。讲啊讲,讲到最后老乐high起来,开始扯谈50年(2050)后心理学给我们现在这一辈心理学学生所带来的机遇。

席间谈到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他又说道美国军队会在2015年建立机器人旅,这是真的么?

呵呵,从现在看起来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心理学-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机器人(纳米材料外壳,机械骨架,电路脑袋),一个是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的人类、动物、昆虫等生物机器人

从现在技术实现性来看,后者更可能一些。

2009年4月12日星期日

研究者的身份证号

source: 科学网

3月27日的《科学》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Are You Ready to Become a Number?”的新闻聚焦,介绍给世界上每个研究者发身份证号的尝试。全文见:
使用文献数据库比如ISIWeb_of_Knowledge(前身是SCI)、PubMed做作者检索时,如果 作者的名字比较常见,比如John Smith,会检索出上千篇文章。中国人名字用拼音罗马化后,这个问题尤为严重,不同的人名变成同一种拼写,比如Wang Hong 至少拼20个不同的名字,包括王宏、王洪、王红、王鸿、王虹、王弘、王泓、王蕻、王荭、王竑,还有汪宏、汪洪、汪红、汪鸿、汪虹、汪弘、汪泓、汪蕻、汪 荭、汪竑等。中文名字用拼音写还有姓和名混淆的问题,Wang Hong也可能是洪旺。
出版进入数码时代后,每篇文章现在都有DOI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见http://www.doi.org/ ),上面提到的新闻聚焦的DOI是10.1126/science.323.5922.1662
为什么不给研究者建立唯一的身份证号呢?ResearcherID就是一个这样的尝试。有兴趣的人可以到下面的网站注册一个ResearcherID:

注册ResearcherID后,可以将数据库中作者本人用不同的名字发表的论文收集到一起,也能看到自己文章的总引用数和h因子等Citation Metrics

用ResearcherID的用户界面查lastname=hao, firstname=x,因为我还没有注册,所以没有查到自己。查到的两位研究者是Xiaoyi Hao (ResearcherID=C-4131-2008) 和Xinjiang Hao (ResearcherID=A-1891-2009),后者曾用X. Hao和X.J. Hao发表过文章,现在都收集到一起,他的Publication List和Citation Metrics一目了然:

http://www.researcherid.com/rid/A-1891-2009

2009年4月11日星期六

和SOP(心理搜普)创始人聊天之后的反思

前两天为了扩大博客的推广渠道,加入了心理搜普

和它的创始人聊天,发现这个人很有商业头脑,尽管成立仅仅两年,已经把bbs做得像模像样了。

与之对比,本博客开了两个月有余,谷歌PR还是0。而且人气不大啊,why?

当然,不管有没有人看(感谢那些一直在看的筒子,我从google analytics里面都看的出来,北京、上海、广州、厦门ms访问量比较多),我一定会写下去。

此外,还有个动机促使我写这个博客:希望通过它找到实习、工作。

当然这个是奢望。

最后,我还是希望能把博客做成平台,不是像bbs一样很多东西都要付费。谷歌的blogger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所添加的边栏工具都是想把它做成平台用的。其中尤其看好google friend connect和晒网的在线交流。

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NBIC中国的优势:认知科学学生的观点

中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国度(暂且这么说,虽然经济衰退了),它具有以下后发国家优势

  1. 便宜的劳动力成本
    也许农民工不便宜,但是高端的硕士、博士还是非常便宜,而这也就意味着R&D的费用可以下降(当然这不是长久之际);
  2. 对待被试的伦理考虑
    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已经对实验动物进行了比较严格的实验制度的管理,在实验之前会面临伦理的监管。而在中国,这个制度完全没有,普通人不会对实验动物(猴子、老鼠)产生任何怜悯,在动物权利保护组织来到中国以前,杰出的科学家可以做很多深远的实验。(正像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的著名“服从”实验一样-是对人类的-在20世纪60年代可以做,但是放在今天的美国就不能做了,因为会导致被试产生不良的情绪。然而,在中国,就可以做)目前还看不到有什么组织会为被试的权利呼吁,更何况是动物被试。
  3. 大政府-大科学模式
    在中国,政府控制着很多资源。而这就可以辅助科学的变化。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改过去科学研究就是单个研究团队申请经费,但是研究的主题仅仅满足科学家自己的研究目标。该计划由政府或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推动,通过联络大量的资源、跨学科专家、成百上千研究者、跨国的合作,加速科学的发展以满足政府在国家科技实力上的需求或者说民众对科学要有所用的期望。该计划就是大科学模式。由于政府控制着主要资源,就可以任意改变科学的进展,来满足特定的科学目的(例如神州系列飞船,同样也包括脑与认知科学)。
    PS:这里我不是鼓吹政府好,我所说的大政府模式是国际间的合作,而不是单一的政府。
  4. 认知具有文化特性
    现在心理学取得广泛的共识,即认知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异性,例如最基本的分类:西方-个体主义;东方-集体主义。这一点会影响人们决策、归因等心理过程。即便西方国家做认知做得再好,也要到东方国家来做跨文化的验证。当然,也有可能要到非洲原始部落里面去做。

2009年3月18日星期三

创造的点子:NIRs

NIRs是近红外光学成像的简称,具有高空间时间分辨率,而且具有设备便宜,用的时候似乎不需要像脑电一样要涂导电膏(很贵的,100ml1000RMB),和fMRI一样可以测量脑袋血氧蛋白信号,是我认为比较理想的技术。(但是据称尚在发展中的,不过这可能是国内的学者在学术上跟不上外国技术的发展才会这么说的,相似的例子可以看看脑的十年(1990-2000)早就结束并且已经有心灵的十年(ms2007年刚开始)了,国内的大部分老师还在说脑的十年怎么怎么样)

但是该技术有个致命缺点:只能测量皮层,而无法达到皮层下。

尽管MRI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会变成portable MRI技术,但是我怀疑这仅仅是那些MRI机器制造商(典型的如强生医疗仪器部门,西门子医疗仪器部门,GE医疗器械)为了赚钱而设下的幌子。凭借他们的技术手段,他们完全有能力制造比如MEG、EEG机器,但是偏挑MRI机器制造,这也说明这个机器可以为他们带来多大的利润,然而这对科学是不利的,因为科学花的是纳税人的钱。

好了,问一个问题

有个病人有个肿瘤,医生希望使用辐射来杀死肿瘤,但是辐射强度高了,会伤害正常细胞,辐射强度低了,杀不死肿瘤,怎么办?

这是一个经典的证明团队力量大于个人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将辐射降低到某种程度,然后从各个方向向肿瘤位置聚焦发射,这样辐射不会伤害正常细胞,但是在聚焦位置却会会聚起来达到足以杀死肿瘤的程度。(PS,能不能这样实现需要物理学家的回答,我不是非常清楚)

前不久,我有转载过以色列Brainsway公司的dTMS技术,从它的技术实现上来看,似乎就是使用合理的电路分布用解决上面问题相似的原理来达到刺激皮层下结构的目的。

因此,如果把相似的逻辑放在NIRs上呢?我们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如果工程上是可能实现的,那么一台廉价的理想的(但不是最直接的测量神经活动的)机器就诞生了。

谁有兴趣,我们一起合作造一台原型机吧。

分享到其他网站:)

Bookmark and Share

Recomm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