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杨永信的治疗方法似乎成了近来网上反对的主要对象。杨被称为“叫兽”。挺有趣的人。
当然,了解一些研究还是可以的。
选取了他2007年发表的《网络成瘾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看起来他使用logistic regression对网瘾的风险因素在正常人与他自己中心收治者之间进行了比对。
看他的文章,我提出几点质疑。
1.正常学生有没有用诊断量表进行评测?
2.自制网络成瘾量表的信度效度没有提到。
3.自制网络成瘾量表是他陈量表,评分者信度不足0.9。
4.没有对评分的医生的背景进行控制。
当然这些都是方法上的,其实还有很多,在这里不提了。
下面从理论上看看他的策略。
发现他在方程中的自变量有“病前性格自控力”与“病前性格倔强任性”,怎么测量的?被试收治之后已经是病后了。
自变量的选取没有提出足够的理由,即为什么(没有理论依据)要选这些作为后备风险因素。
最后的结论得出性格、生存教养环境对孩子是不是得网瘾有影响。
我的评价:
就我看来,这位医生的研究虽然不是漏洞百出,但是问题也还是比较多的。
但是这些问题能影响他开网瘾诊疗所的治疗效果么?
目前还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篇文章至多有两个用途:
1.让这位学者自己开发出一个诊断标准来
2.对国家的某些教育政策起决策辅助作用
由于时间上的原因,其他东西只能做粗略分析了。根据杨本人在国内发表的文章来看,杨开始研究网络成瘾是2006年(发表第一篇文章),另外根据这篇文章所 说,他开始研究是在2004年。从这一点上看,该人在这方面确实具有相对比较长的研究经验。但是没有对使用的Young的量表(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oronto, 1996)在诊断之前进行科学检验,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他发在国内的论文都没有讨论过这个量表)。他在我上面分析的文章中引用的量表还是发表在科学会议上而不是一般学术期刊上的,可能仅仅是一个未经足够科学分析的产品。
因此,我觉得这位老师所做的研究还是可以的。如果能够在使用外国人的量表上严谨一些,我会倾向于认同他的贡献。